有人認為呂赫若的「清秋」是皇民文學,我第一次看也有這樣的感覺,同時我對這篇小說原本鬆散的主題也有點不滿,所以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要改編這一篇小說。但後來我又反覆看了幾遍,察覺裡面似乎還隱藏了什麼沒有言明的意味,再回頭參照呂赫若的日記,慢慢意識到他對於自己身分認同的矛盾,這才將這篇小說的改編重新設定在國族認同這個主題上。
我知道這樣的決定很危險,很容易挑動族群敏感的神經,而且我憑什麼這樣重新解讀人家的小說?當然,我在改編前也是推敲再三,的確沒有人知道呂赫若那時候是怎麼想的,但像是他小說裡的皇民色彩或者日記中的中國情愫,也都是確實存在的,而在那個時代,跟他一樣游移在日本與中國文化認同的文人也真不在少數,於是我才開始思考,是不是可能藉由他的小說,重現那個時代的集體意識呢?
我承認,我這樣的改編或許會有點過度詮釋,但...希望至少能解析出呂赫若他可能有的困惑,又或者是,多少映照出當代台灣的認同困境?
清秋是「台北歌手」裡倒數第二個小說改編的舞台劇,我想,或許前面幾齣舞台劇已經讓觀眾習慣這樣的形式了,於是我開始作一些更大膽的嘗試。首先是極簡的風格,這是最早跟舞台設計的共識,我們試著用簡單的線條,重現這個清冷的故事氛圍。然後是投影螢幕,這個在現代劇場裡經常出現的元素,我拿來當作人物腦袋裡畫面的概念,呈現他們的夢境或者回憶。最後,也是很多看過的觀眾覺得有趣的嘗試,就是耀勳與他弟弟在喫茶店一段長達九分鐘的對話,原本擔心枯燥,舞台設計提出讓兩個主角漸行漸遠的概念,最後配合兩個演員的精采演出,莫子儀分飾的耀勳這個角色在劇中逐漸崩解,讓這個故事裡國族寓言的意味更清楚呈現。
「清秋」好像也沒什麼劇照,就挑了這一張...還是希望大家上YouTube看囉~
莫子儀 MO Tzu-yi Morning
#台北歌手
#全劇現已上傳YouTube